作为产业升级转型重头戏的中国制造业,再次迎来利好政策。4月6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决定实施《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引领中国制造升级。

  会议认为,坚持标准引领,建设制造强国,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,有利于改善供给、扩大需求,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。在“建设制造强国”的目标再次被强调之时,中国制造业在近期的表现也露出了一丝 春意

  4月1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2016年3月份,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高于前值49.0,高于预期值49.4,为50.2%,比上月回升1.2个百分点,重回扩张区间,这也是制造业PMI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。

  春节过后企业集中开工,以及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,使得制造业生产和市场有所回暖,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给出了原因。

 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刘学智分析道,最近两个月不少宏观数据都有所回升,制造业PMI也是其中的一个,现在整个制造业PMI回到了50%以上,上升幅度比较大,这和一月份以来整个经济的向好有关。其次,需求提升也是一大促进因素,一方面投资增速相比去年有所回升,另一方面新开工项目增速较快,而且一些和制造业以及生产相关的建材价格在上升,这反映出需求在上升,从而带动制造业生产,进而促进制造业PMI的回升。

  在诸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下,制造业PMI的后续表现同样引发关注。刘学智认为,今年上半年存在诸多积极因素,比如计划开工的项目有新的增加,又如稳增长力度在加大,包括今年财政政策、赤字力度都在增大,这都有助于生产回暖,接下来制造业PMI应该可以保持在稍微超过50%的水平。

  不过,刘学智提醒道,需要注意的是,整个制造业、整个经济运行还存在一定的压力,尤其是随着去产能的推进,制造业将可能面临更大压力,所以,整个制造业PMI大幅度回升到较高水平的可能性不会很大。

  那么,此次《规划》的实施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?

 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《规划》对接《中国制造2025》,瞄准国际先进水平,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,推动在机器人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农业机械、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,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,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%以上提高到90%以上。

  通过行业标准竞争来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,这对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至关重要。与此同时,《中国制造2025》更是给出了中国进阶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,为制造业的发展勾勒蓝图。

  然而,《中国制造2025》以及《规划》虽是重大的政策利好,但对制造业的中长期影响更为明显,尤其是对未来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、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,从短期来看,这些政策规划对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,刘学智认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