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美国科学家 Stephen A. Montzka 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臭氧层消耗物质 CFC-11 在全球排放量出现升高的文章,文中对于排放来源问题尤其提到在东亚地区的大气中CFC-11 浓度上升显著。这引起了国际环保领域的哗然,我国政府对这篇文章也给予了高度重视。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在组织全方面的科学研究、检查等一系列工作,坚决打击企业非法生产、销售和使用CFC-11。
  公开资料显示,我国于1991年6月正式加入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(伦敦修正案)》。根据该环保法案,我国聚氨酯泡沫行业已于2010年全部淘汰了CFCs物质。与此同时,国家对每种CFCs物质,提供了多种替代产品和技术方案,我国正处在淘汰CFC-11替代品HCFC-141b的第二阶段。
  近期,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企业非法生产、销售和使用CFC-11,行业内非主流的CFC-11“地下工厂”在环保严打下几近消失。ChinaIOL数据显示,近两个月CFC-11替代品HCFC-141b需求猛增,价格飙涨,现已突破20000元/吨,近两月环比涨幅超过20%。由于HCFC-141b国内生产厂家只有 三美巨化三爱富、淄博鲁轩4家生产企业,而且HCFC-141b属于氢氯氟碳烃(HCFCs),生产和消费均有配额限制,因此,接下来HCFC-141b行业或将在供应有限,需求增长带动下,依靠本身的性能优势,成本优势,价格有可能再创新高。
  此外,有从业者反应,环保部门横扫CFC-11“地下工厂”,有可能影响其原 材料四氯化碳的生产和消费,从而对甲烷氯化物行业产生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