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碳目标、循环经济、节能降耗、绿色低碳……成为多位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议案和建议中的高频词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聚焦“热量供给及热泵发展”难题,提交了《关于大力发展热泵技术,实现热量零碳供给的提案》。

唐俊杰接受中国工信产业网、中国制造记者采访时介绍,目前,我国18%的燃煤和40%的天然气用于产生热水或低压蒸汽,为建筑供暖和非流程制造业(纺织、印染、造纸、食品、制药、喷涂、干燥等)提供温度低于150℃的热量,占了我国24%的二氧化碳排放份额,因此,除电力系统和生产过程脱碳外,实现建筑供暖和非流程制造业所需的150℃以下的热量脱碳成为实现碳中和的第三大重点任务。
“现在热泵是各国大力发展的供热方式。”唐俊杰介绍,热泵通过电力驱动,从低温热源提取热量,在较高温度下释放,可高效地满足150℃以下的各类热量需求,能够助力实现零碳热量供给,已获学术和产业界普遍认可,在我国有巨大推广潜力。要最终实现零碳热量供给,必须依靠科技创新。
为有效解决这些技术难题,唐俊杰提出了四方面建议,包括:建立健全相关法规、完成零碳热量供给规划、尽快制订经济可行的热泵技术发展路线、加强科技投入等。
在热泵技术应用推广上,一方面需要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完善,另一方面需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。在民用采暖领域,目前空气源热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规模还相对较小,用户认为在气候极寒条件下热泵采暖设备无法稳定运行;另外,目前市场上的热泵采暖设备以两联供(采暖、制冷或采暖、热水)和三联供(采暖、制冷、热水)为主,产品每平方米的造价超过700元,一套房子安装两联供或三联供产品,初装成本8万元以上,只有少数高端用户才用得起,用户人群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热泵技术的推广。热立方
目前,热泵相关企业也正在着力解决这两大难点。例如,为了让普通家庭用得起热泵采暖设备,企业推出更加经济实用的热泵地暖机,它聚焦采暖功能,不仅安装简便,节能效果也十分显著;为了解决热泵技术在极寒气候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问题,企业自主研发直流变频控制、喷气增焓等领先技术,使热泵地暖机在低温环境制热过程中,其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,地暖机产品在芬兰、瑞典、德国等极寒市场得到了有效验证。
为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,各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。例如,北京市人民政府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制定新一轮热泵支持政策,力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13%左右。
低碳生活,人人有责。关于在家庭推广使用热泵地暖机采暖,你怎么看?
参与评论
共收到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