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贝哲斯咨询的调研数据,2024年全球冷库市场规模为1159亿美元,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3240亿美元。2024年北美是市场主导地区,市场份额超过35%。亚太为另一重要市场,预计2024-2029年预测期内将以9.9%的CAGR增长。
  从全球冷库发展来看,主要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—20世纪40年代,此时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制冷设备装置问世,利用人工制冷设备控制低温取得成功,为现代冷库制冷打下基础。冷库种类仍以自有传统式冷库为主,采用天然冰加盐作为降温手段。
  第二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—20世纪末,此时冷库建筑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,农畜产品从收获、加工到商品出售的各个环节基本全部实现了冷藏。此时冷库种类以机械式单层冷库为主,制冷方式为直接膨胀和强制空气制冷。
  20世纪末至今为第三阶段,以打造智能、节能环保型冷库为主。微生物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得到运用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目前国外冷库行业发展领先的国家主要有日本、美国、芬兰、加拿大等国。
1
  日本的人均冷库拥有量也较为可观,大约在0.31立方米至0.32立方米之间。这反映了日本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发达程度,以及其对食品保鲜和储存的高度重视。
  日本冷链物流企业的一大特点是数码分拣系统的普及,此外,1960年代的经济发展和1990年前后对生鲜农产品需求提升,带来了日本两次冷链市场需求爆发,大幅推进了冷链的建设,因此日本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在21世纪之前就已经相当完善。随后技术的进步,以及药品、电子冷链对温控需求的提升,也进一步驱动了日本冷链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,包括运输温控、湿度管理、冷链机械开发等等。如今,日本的冷链物流已进入成熟期,在国际冷链物流运输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。
  美国则聚集了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冷链企业,这些美国的冷链巨头企业的业务范围综合性很强,涵盖了仓储、运输、包装等各种环节,加之这些企业的运输网络遍布全美各地,区域分布均衡,使得冷链各个环节能够无缝衔接,最大化了整条温控供应链的性能和效率。据了解,目前美国人均冷库保有量约在0.42立方米至0.49立方米之间。这些数据显示出美国冷库资源的丰富程度,以及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领先地位。
  除美国和日本外,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、荷兰、英国等的人均冷库占有量也普遍较高。这些国家同样拥有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完善的冷库设施。此外,荷兰和英国的冷链行业支出处于较高水平。高冷链支出保障了欧洲国家的冷链效率,以荷兰的冷链巨头 NewCold 为例,冷库以更高的库存密度降低了占地面积,通过自动化系统确保冷库门开度最小,使得其冷库平均每年每立方米的能耗与传统的冷库相比少40%。类似的做法不仅绿色环境友好,也同时大幅提高了欧洲冷链的作业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