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已经过去,2025年已迎面扑来。2024年,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经历了诸多变化,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创新,再到政策支持和服务升级,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,新的一年物流行业又将走向何方?
1、市场规模增长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,2022 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达 6371 亿元,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8686 亿元。全球冷链物流支出也在不断增加,2022 年达到了 186 亿美元。随着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生鲜电商、医药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,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。
细分领域可以重点关注冷品冷链和医药冷链等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,对高品质、高附加值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,如进口水果、高端海鲜、有机蔬菜等,这些食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更为迫切,将推动食品冷链业务的增长。同时,速冻食品和冷饮市场的持续扩大,也为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,特别是疫苗、血液制品、生物制品等对温度敏感的医药产品需求的增加,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。例如,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,使得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,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对医药冷链物流的投入和建设。
2、基础设施建设增长
在《“十四五”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的推动下,国家将继续建设和完善更多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构建更加密集和高效的全国冷链网络,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效能,促进区域间的冷链物流协同发展。
与此同时,还加强产地预冷、传统农批市场冷库等末端设施的建设和改造,提高冷链物流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,减少农产品在产地和流通环节的损耗,保障生鲜产品的品质。一方面,增加冷库的数量和容量,提高冷链物流的仓储能力;另一方面,提升冷库的智能化、自动化水平,实现对货物的精准温控和高效管理。

3、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
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:通过在冷链物流设备和货物上安装传感器,实现对温度、湿度、位置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,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和预测,优化冷链物流的运营流程和资源配置,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,从而促进冷链物流业务的增长。
此外,新型环保制冷剂和节能型制冷技术的应用,如二氧化碳制冷、氨制冷、磁悬浮制冷等,将降低冷链物流的能耗和运营成本,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,推动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。新能源冷藏车的推广和应用,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,还能享受政府的补贴和优惠政策,进一步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发展。
4、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
政府和行业协会将继续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和监管体系的建设,制定统一的冷链操作标准、设备标准、服务标准等,规范冷链物流行业的操作和管理,提高冷链物流的质量和安全性,有助于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。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监管力度,严格检查冷链设备的运行情况、温度控制记录、货物追溯体系等,确保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规范,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。
比如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起草的《冷库(箱)和压缩冷凝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》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审查,将于2025年2月1日正式实施。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对能源成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,以及政府对节能产品的推广和支持,市场对高能效冷库(箱)和压缩冷凝机组的需求将逐渐增加。新建或者改造的冷库项目将更倾向于选择符合高能效标准的产品,以降低长期的运营成本。
参与评论
共收到条评论